一网搜 登录| 注册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

首页 > 政务公开 > 五公开 > 结果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


对区人大六届四次会议第35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5-07-18 09:27  来源:区司法局
【字体: 打印
 
刘萍萍代表:
  您在区人大六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进乡村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为切实提升乡村群众法治意识,推动法治乡村建设,我局立足区情实际,通过创新形式、多点发力,以精准化、多元化举措不断推进乡村法治宣传教育,丰富法律服务供给,为乡村发展筑牢坚实法治保障。
  一、现阶段完成情况​
  (一)精准施策,构建乡村普法宣传教育体系​
  一是紧盯普法重点人群。牢牢把握青少年这个普法重点对象,定期开展“宪法进校园”“民法典进校园”等普法宣传活动,一年来,共举办《民法典》、防范校园欺凌等普法宣讲20余场次,不断提升青少年依法维权意识。针对宗教界人士,开展“民法典进宗教场所”普法宣讲活动、宗教界人士普法培训会等活动2场次,受教育群众400人次,切实强化其爱国守法意识。​
  二是强化法律服务供给。围绕乡村发展需求,各司法所为乡镇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法律宣传等活动,服务企业50余家,助力乡村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建立以区法律援助中心为枢纽、乡镇(街道)司法所法律援助工作站为补充的法律援助体系,开辟“特殊人群快速通道”,对低保户、脱贫户、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的农民工、无固定生活来源的残疾人和老年人申请法律援助的,实行“一免七优先”政策。​
  三是覆盖重点时间节点。组织法律服务志愿者利用“3・8”国际劳动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入乡村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一年来共开展普法宣传活动4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8000余份,营造浓厚学法氛围。对农村群众常态化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倡导文明婚俗系列宣讲活动,一年来共计开展6场次,不断营造健康、节俭、文明的婚嫁新风。发放《宪法》《国旗法》原文书册、普法宣传海报等各类普法宣传产品3万余份,增强法治文化在乡村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
  (二)多措并举,夯实乡村法治队伍建设根基​
  一是加强执法队伍专业化建设。连续6年针对全区各行政执法部门开展专题培训,累计组织9场次。培训内容丰富全面,不仅涵盖《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深度解读,还包含典型执法案例剖析、执法程序规范模拟演练等实操课程,通过系统培训,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程序规范性、法律适用准确性等方面显著提升,为打造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环境筑牢人才根基,有力推动全区行政执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是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制定下发《长春市双阳区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乡村“法律明白人”基本条件、主要职责及保障机制。累计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1033人,并颁发“法律明白人”证书和徽章。结合“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定期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累计开展培训讲座120余场次,培训人数达3000人次,不断夯实农村法治队伍根基。​
  三是锻造优质人民调解员队伍。为进一步提升人民调解员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定期组织开展调解员知识竞赛。竞赛内容涵盖《人民调解法》等法律法规、调解技巧、典型案例分析等方面,通过现场提问、抢答等环节,以赛促学、以学促用,为及时、高效化解乡村矛盾纠纷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利用“百姓说事日”和“春耕调解月”活动,广泛收集乡村社情民意,推动矛调工作触角向乡村治理最前端延伸。2024年共开展“百姓说事日”活动8场次,接待乡村群众4000余人,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问题112个,提供法律咨询服务90余次,开展诉前调解23件次。​
  (三)创新赋能,提升乡村普法依法治理质效​
  一是创新宣传载体,贴近群众生活需求。为了让普法宣传更贴近群众生活,我们设计制造了普法宣传雨伞、围裙、毛巾、纸抽、文具笔盒等一系列兼具实用性与趣味性的法治宣传产品,深受群众喜爱。围绕学习宣传贯彻《民法典》,印发《百姓法治宝典——民法典与生活同行》和《民法典学习百问百答》等宣传手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民法典中与百姓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密切相关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案例,让群众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理解法律内涵,为百姓提供实用的法律指引,真正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二是打造特色阵地,厚植乡村法治氛围。依托乡村文体广场、长廊等居民活动场所,打造富有法治内涵、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对太平镇小石村法治公园、双营乡鲁家村文化院进行了升级改造;特色打造了前城村法治文化大院、齐家镇长兴村村委会法治文化长廊等,不断营造浓厚的乡村法治文化氛围。​
  三是开展文艺巡演,打造法治文化品牌。联合区评剧团在全区8个乡镇(街道)共计开展了50余场法治巡演基层行活动。在节目内容上,精心编排了拉场戏《法盲恨》、二人转《争儿记》、小评戏《妈妈错了》等丰富多彩的法治文艺节目,将法律知识融入其中,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受教育人数8000人次。​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普法骨干培育,筑牢基层普法支撑力
  进一步深化“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在现有1033名乡村法律明白人的基础上,重点从农村党员、村干部、人民调解员、退休干部等群体中选拔培养宣传骨干。依托“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定期组织宣传骨干参加法律知识培训、案例分析研讨、普法技巧学习等专题活动,提升其法律素养和宣传能力。鼓励“法律明白人”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以拉家常、讲案例的方式,将法律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场景,成为农村群众身边的普法“活教材”。​
  (二)创新多元普法形式,增强法治宣传吸引力​
  利用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直播等新媒体手段,制作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普法短视频、直播普法课堂等。针对农村家庭结构复杂、群众文化程度受限的特点,采用以案释法等方式,增强普法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建立乡村普法微信群,定期推送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典型案例,及时解答群众法律疑问,扩大法治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互动性强的普法活动,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设置法律知识问答、情景模拟体验等环节,让群众在实践中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聚焦群众实际需求,提升法律服务实效力
  深入了解农村群众在婚姻家庭、土地承包、劳动保障、邻里纠纷等方面的法律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普法方案。结合农村常见法律问题,编写通俗易懂的普法手册、案例汇编,免费发放给群众。在“百姓说事日”“春耕调解月”等活动中,组织法律工作者、志愿者开展“一对一”法律咨询服务,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法律建议,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切实提高群众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四)强化法治文化浸润,深化法治宣传渗透力
  持续加强农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乡村道路、文化广场、村委会等公共场所设置法治宣传栏、法治标语牌、法治漫画墙等,打造“沉浸式”法治文化环境。定期更新宣传内容,展示与农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典型案例。鼓励各村(社区)创建法治文化书屋,配备法律书籍、报刊杂志,方便群众随时学习法律知识,让法治文化融入群众日常生活,营造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未来,我们将持续以您的建议为导向,不断改进和完善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进乡村工作,切实提高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为法治乡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再次感谢您对法治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初审:金靓 复审:张艳杰 终审:卢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