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搜 登录| 注册

业务指导

首页 > 专题专栏 > 地方志专栏 > 业务指导


杨富中:浅议机构改革给志鉴编纂带来的影响及其对策
发布时间:2020-03-06 10:07  来源: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字体: 打印
 

   随着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志工作的机构、职能及供稿单位发生明显变化,给志鉴编纂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巧妙破解难题,把握机遇,推动地方志鉴编纂工作的进一步健康深入持续开展。

  一、把脉症结,认真分析机构改革给地方志鉴编纂带来的影响目前,地方志鉴基本上由地方志机构负责编纂,全国大多数地方志机构是参公事业单位。此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实行政事分开,各地不再保留或新设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与此同时,人员将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划转。机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给地方志鉴编纂带来了不利影响和暂时的困难。通过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管理体制调整带来的影响地方志事业顶层设计规定:“部门设置和人员编制,要与其有效履行职能顺利开展工作的要求相适应,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配齐配强人员,注重稳定队伍。”①志鉴编纂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而且很清苦的工作,客观上需要完善激励机制,以促使志鉴编纂人员不断钻研业务,提高工作积极性,高质量地完成任务。首轮修志之时,国家行政机关尚未实行公务员制度,地方志工作机构作为政府主管志鉴编纂的职能部门,方志人员既享有政府机构的权利,又可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因此,志鉴编纂人员在追求职务晋升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来增加相应的报酬。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使方志工作者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与学术成果挂钩,无形中促使方志工作者投身业务学习,研究地方志理论,促使方志人员保持着内在强大的工作动力。而第二轮修志时,国家机关实行了公务员制度,方志工作者尽管不属于公务员,但多数地方采取“参公”管理的做法,尽管从客观上给方志人员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和造就专家型方志人才方面带来了不利影响,而上下协调、组织编纂方案、指导各级落实方志工作却有着较大优势。目前,随着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志管理体制又将发生重大调整。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尽完善,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在归属上缺乏统一性,有的归属政府,有的归属党委,有的归属地方社科院。编制上也各不相同,有的是国家公务员序列,有的是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有的是全额事业编制。改革后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职能如何界定,如何体现地方志鉴等志鉴的“官修”地位?对志鉴编纂工作的正常开展,在组织和人事方面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二)地方志机构调整带来的影响即地方志机构合并调整带来新的变化和挑战。

  目前,在省级层面,辽宁、山东、山西、河南、安徽等大部分省份出台了《省直公益性事业单位优化整合方案》,地方志机构有的与档案局合并,有的与党史研究机构合并,有的将行政职能划走,变成了研究学院。河北省目前有两个地级市的地方志机构与①中国地方志领导小组:《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第四条,保障设施浅议机构改革给志鉴编纂带来的影响及其对策杨富中- 12 -档案馆合并,变为纯事业单位,行政职能划归市委系统管理;一个地级市划归为市政府办方志科,纯行政编制;其他地级市方志暂时维持原状不变,等待下步事业单位调整再进行变动。在规格上差别也很大,同为地级市方志机构,有的是正处级,有的是副处级,有的是正科级。修志编鉴是地方志机构的主业,机构合并调整后,由于机构级别不对等、工作重心不一致、认识程度不均衡,地方志鉴编纂势必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下称省地方志办公室)为省政府办公厅直辖的正处级单位,河北省11 个地级市中有5 个市地方志工作机构为副处级,6 个为正科级。地级市所辖的县(市、区),有的是正科级,有的是副科级单位,还有个别的是正股级单位,有的尽管有方志机构,但方志办主任同时兼任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等职责,还负责政府办其他工作,特别是还要为相应的县级领导服务等,使包括地方志鉴编纂在内的地方志工作受到不利影响。

 (三)供稿单位职能调整带来的影响此前,地方志鉴的主要内容重点依靠各级党政机关供稿,本次机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是部门职能上的大调整,包括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司法、群团、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等,中央和地方各层级机构。机构的大调整必然带来人员的大流动,这就增加了志鉴编纂工作联系和沟通的难度,会导致信息资料收集渠道不统一,稿件内容有遗漏。机构调整初期,供稿单位由于单位人员变化和业务需要熟悉和磨合,稿件质量和供稿速度都会受到影响。尤其是编纂2019 年卷的地方综合年鉴,需要供稿单位提供2018 年原单位的信息资料,而随着机构调整改革的深入,2018 年的原单位有的撤销,有的合并,有的分成几份与其他单位组成新的部门;隶属关系有的划归党委口,有的变成二级单位。对原单位的信息资料有的不知道谁管理,有的找不到谁负责。同时,志鉴编纂是项十分辛苦而卓绝的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各单位的志鉴撰稿人大部分是兼职,对志鉴稿件的撰写不够用心,工作积极性不高,不愿用大功夫、下大气力。特别是新单位“新人”多等原因,势必会导致单位志鉴撰稿人对志鉴内容了解不系统,行文规范把握不到位,资料的准确性不强,叙述不明确,稿件内容缺乏创新性等,有可能会给地方志鉴编纂工作带来一定的不利因素。

 (四)出版社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是受出版社压缩数量提高质量政策的影响,出版社对志鉴稿件的审核越来越仔细,要求越来越严格,审核时间长,尤其是对于综合年鉴要达到“一年一鉴,当年编纂,当年出版”的要求很难实现。另一方面由于全国县级以上地方综合年鉴都要求公开出版,数量越来越多,但出版社数量没有增加,出版社审稿的要求越来越严,审稿通过需要一定时间,从而致使有的地方综合年鉴定稿后,在出版社排到数月后才能进行审核,有的甚至排到第二年出版社才能审核通过,不能完成当年编纂当年出版的任务。如河北省2016 年前只有20 多部综合年鉴公开出版,而目前138 个县级单位的综合年鉴都要挤在年前出版,一下多出了近百部,出版社很难满足要求。“出版没有保证,年年需要付出书号费用,而且多少不固定”“这也潜伏着县级地方综合年鉴编不下去的危机。”二、找准定位,充分认识机构改革给志鉴编纂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动力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二者都具有权威性、时效性、与市场经济联系紧密性等特点,对于保存史料、传播信息、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①孙进柱:《简议地方综合年鉴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载于《第二届全国年鉴论坛论文汇编》第95 页,2018 年。 

   ②2006 年5 月18 日第467 号国务院令,《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 

  它不仅具有资料性工具书的功能,更有“年度资料性文献”的特质。在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功能定位上,地方志鉴编纂应突出信息资料获取的渠道权威,内容编纂的全面准确,服务对象的“官”“民”兼顾,这样才能更客观地记述本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程中的大事、要事,特点、亮点,为将来的志书编纂提供基础、连续、翔实的年度资料。因此,地方志鉴编纂必须要适应新时期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按照“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原则,我们在看到此轮机构改革可能会对地方志鉴的编纂带来某些挑战和暂时的困难同时,更要认识到,改革将会给志鉴编纂带来重要发展机遇,对破解志鉴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带来强大动力。

  (一)地方志机构事业属性的明确,便于志鉴理论研究的深入此次机构改革的目的就是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激发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公益事业大力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地方志鉴的编纂纳入各级地方志机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之后,由于《公务员法》和《地方志工作条例》对从事志鉴工作人员刚性制约不足,对志鉴质量的评价监管机制、对工作的监督约束机制和人员的奖惩机制还有待完善。同时,地方志机构又是政府相对弱势的单位,不是盛产干部的摇篮,机构人员流动性较差,内循环突出。近年来,志鉴工作者也面临着压力减轻,热情减退,理论研究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全国地方志系统,缺乏自上而下的志鉴职称评定体系,部分单位职称评价标准“一刀切”,评价机制趋同、手段单一,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志鉴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此次改革剥离了方志机构的行政职能,交由行政单位承担,保留的事业机构与编制,明确公益服务职能,彻底厘清地方志机构属性问题,更加突出机构的事业属性,优化突出服务保障,更加有利于全国志鉴界对理论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机构改革可以促进志鉴编辑人员心无旁骛地钻研地方志事业的艰深理论。

  (二)机构和职能调整,便于志鉴内容整合和质量提升此次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行政事分开,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行政主管部门将减少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强化制定政策法规、行业规划、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等职责,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制定机构编制标准,合理控制总量,着力优化结构,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了监督管理,减少了职责分散交叉,避免多头管理,使党政机构职能分工合理、责任明确、运转协调进而实现优化协同高效。本次改革机构、职能整合力度前所未有,改革涉及的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直属单位就超过80 个。机构调整后,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增加1个为26 个,但减少正部级机构8 个,副部级机构7个。根据这个改革趋势,省级及以下层面的机构数量应该会相应减少,志鉴的供稿单位数量也会有所减少,这在一定程度解决目前志鉴供稿单位“面多、线乱、点杂”的现状。机构职能的整合,改变了过去政府管理中“九龙治水”的现象,有利于志鉴供稿内容的整合和权威,避免过去“稿出多门”,内容交叉重复和数据前后不一致现象。

  ————————————————————————————————————————————————

   ①武星斗:《试论年鉴定义的表述》,载《年鉴论坛》,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年第1 辑,第30 页。 

   ②老子:《老子·五十八章》。 

   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 年2 月。 

   ④:《列宁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人民出版社。 

  (三)机构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深化,便于充分调动志鉴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此次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结合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原则,实施绩效工资,进一步完善了事业单位工资正常调整机制,从而改变了过去志鉴工作者干好干差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充分调动了志鉴工作人员主动作为、高效工作的积极性。

  (四)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便于去除志鉴工作者的后顾之忧此次推进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政策,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实行省级统筹,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妥善保证其养老待遇水平平稳过渡、合理衔接,保持国家规定的待遇水平不降低。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统筹考虑了地方志机构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水平,去除志鉴工作者的后顾之忧,使其把主要精神投入志鉴工作之中。

  (五)机构改革理念作为引领,便于志鉴编纂和创新当前志鉴编纂,尤其是地方综合年鉴编纂普遍存在的框架设计不合理、内容脱离社会需求、年度特点和地方特色不突出、民生内容反映不够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志鉴界编纂理念陈旧僵化、创新意识不强。“中国年鉴事业无论是往下覆盖、向外拓展,还是打造品牌、走向世界,都必须坚持创新,非创新不能有所成就”。一成不变,安于现状最终只有原地踏步甚至是后退,只有不断地变革和创新,才能打破原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才能实现志鉴事业的突破与发展。而此轮机构改革所释放的改革理念和原则将成为我们志鉴编纂和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认真总结年鉴工作的经验教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时代需要,在首要遵循基本规范的前提下,深化改革,准确定位,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三、坚持自信,巧妙破解志鉴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之所以一直延续从未消亡或式微,并且愈挫愈勇、历久弥坚,就是具有以史、志、鉴、为主要特征的独特深广、优秀实用的文化。志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百年来在中华文化大家庭中新晋崛起的文化种类之一,在中国化的发展道路上,逐渐担负起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充分展示国家、地方或行业特色与个性,充分展示当下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充分展示新时代精神内涵和文化灵魂。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主动树立并坚定志鉴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增强志鉴自身文化价值,增强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自觉性,并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上自强,弘扬民族精神,助力实现中国梦。目前,机构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开弓没有回头箭,中国进入新时代,全国志鉴界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瞄准新方位,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与时俱进、振奋精神、主动作为,以机构改革为动力,引领地方志鉴编纂和创新。

  ————————————————————————————————————————————————

   ①中国地方志领导小组:《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第四条,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②《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国务院法制办公室,2016 年2 月28 日。 

  (一)调整心态,积极适应管理体制调整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方志人应加强学习,提高站位,调整心态,积极适应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在严格执行上级机构改革方案的基础上,积极主动谋划志鉴编纂新思路。无论管理体制怎么改,都要充分发挥地方志专职人员的“三心(平常心、责任心、事业心)”对“三苦(清苦、辛苦、艰苦)”精神,一如既往地做好修志编鉴特别是地方志鉴编纂工作,确保地方志和地方志鉴编纂工作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面对风云变幻,不改变我们“为文之用心”的初衷,更加坚定“雕镂龙纹”的坚定意志。无论是保留还是合并,无论是级别调高或是降低,都要自觉服从组织安排,涉及个人自身的进、退、留、转,都要无条件执行。在工作上要督促、协调各级地方综合年鉴早启动、细编纂、严把关,当年出版;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编辑政治业务素质,提升地方志鉴编纂质量,推动地方年鉴编纂工作不断上水平、上台阶。在加快志鉴编纂速度,不断提高志鉴质量同时,及时与出版社联系沟通,抢占先机,及早向出版社报送高质量的志鉴稿件,争取被出版社及早审核、及早通过,为我们抢占书号打下基础。

  (二)主动作为,及早应对供稿单位调整带来的影响机构调整特别是部门整合造成的供稿单位和人员调整势必会给志鉴供稿特别是2019 卷地方综合年鉴的供稿造成一定的困难,要主动作为,及早应对,防患于未然。一是供稿职责须明确。2019 卷的综合年鉴供稿一律应以部门整合前的单位及其供稿人负责。对已经整合到位的,原则上以2018 卷的供稿单位主管领导和供稿人为准。新单位负责其原单位的相关人员配合好2019 卷的年鉴内容供稿,供稿职责须在年鉴编纂方案上得以体现和认真执行。二是综合年鉴编纂早启动。在一些部门还未真正整合、原单位资料查找相对较易的有利时机,及早启动2019 卷地方年鉴编纂。三是多方借力觅素材。有些单位的素材可通过特定渠道更快解决,如志鉴特载部分的内容可通过每年的地方“两会”主办机构找到,各部门、各单位的年终工作总结可通过组织考核部门找到,相关文件附录可通过文件的印发单位找到等,这些,都应及时下手,沟通协调,条条大路通罗马,就看用心有几何?同时,为保持组稿人员、编辑人员与撰稿人员之间联系,可以建立志鉴撰稿人通信录、志鉴QQ 群、志鉴微信群等平台,及时发布编辑信息,在人员有变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交流沟通。四是变被动等稿为主动采稿。多年来,一些志鉴编辑人员由于工作性质和自身身份等方面的原因,已形成“守株待兔”式的惯性工作思维,一般采取以静制动的工作策略,多是等稿来编、要稿来编,处于“等米下锅”的被动状态,而很少能有编辑人员真正走出办公室,主动深入社会,去积极寻求志鉴的信息。因此,要注重培养编辑人员打破惯性思维,要像新闻记者捕捉好新闻那样,用敏锐的意识和独到的眼光,站在志鉴编纂全局的高度,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平时多观察勤思考,注重信息储备和积累。

  比如在网上或报纸上看到当地的大事小情,就注意留存,编写时顺手拈来,对做好编纂工作必会有很大的益处。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志鉴编辑目前缺少不是才能,而是缺少积极主动深入一线去调研的动力,缺少发现,缺少有心人。只有我们善于加强教育引导、鼓励鞭策,使其转变思想观念,就能变被动为主动,使其主动深入社会,主动去积极寻求志鉴的信息。

  ————————————————————————————————————————————————

   ①刘勰撰、王志彬译注:《文心雕龙·序》,中华书局,2012 年版第4 页。 

   ②罗丹: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有《思想者》《手》等作品。 

   (三)多措并举,巧妙化解稿件报送不及时质量差难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必须下大力解决因部分部门领导不重视而造成的单位稿件报送不及时问题,以及因机构改革而造成的单位撰稿人变动、业务不熟练、稿件质量差等难题。一是借好平台扯大旗。充分借助上级部门〔如各级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室)〕及其领导的规格和威信,切实提高各单位对志鉴供稿工作的重视程度,下发红头文件和志鉴编纂方案,明确各单位所承担的供稿内容、撰稿要求、格式(含图片)和报送时限,并适时对各单位的供稿进度和稿件质量进行通报。二是业务培训面对面。为解决单位志鉴撰稿人更新快、业务不熟练等问题,可采取“化整为零,开展面对面培训”的方式,在下发志鉴编纂通知和方案后,分批、分期召开10 人以下的面对面业务培训会,针对各单位志鉴撰稿的侧重点,以及撰稿人在撰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对面的培训和指导。同时,针对每年都有新撰稿人加入的情况。在每年的志鉴编纂方案中印发关于志鉴条目写法的基础材料,供新撰稿人学习共性知识、掌握志鉴的基本写法,从而按要求上报。三是积极主动勤服务。对上级的最新地方志工作精神、本级及以下的地方志工作动态,要在第一时间内,向上级领导主动汇报、主动宣传、主动请示。同时,变坐等供稿单位上门送稿为主动下去催稿,不厌其烦地提醒供稿单位稿件上报的时间和供稿要求,并在电话中提供一对一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对进度迟缓但行政级别较高的单位,要不卑不亢地为其领导提供电话或上门提醒(催稿)服务,提高其单位稿件报送的速度和质量;开展面对面培训时,要及时为单位志鉴撰稿人提供新出版的志鉴发放服务等。

  (四)不断创新,增强志鉴的使用价值《周易·系辞下》记载:“变则通,通则久。”要实现志鉴的实用性,就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墨守成规不是志鉴的出路,不大胆创新,志鉴编纂将无路可走。在志鉴编纂过程中,只有坚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新特点、新问题,坚持探索志鉴使用价值并发挥其作用,地方志鉴才能充满生机,大有作为。因此,志鉴编纂应树立精品意识,强化工匠精神,在记述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不仅要实录好经验、好做法,也应反映问题和教训;以“工匠”精神,在众多资料中去粗存精,实录具有资政鉴世价值的资料,实录更多有一定指导意义和时效性,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重大事件。在编纂时,要适时调整篇目结构,坚持稳中求变,使条目设置更加合理准确、条目标题更加精炼新颖,要适应新常态,不断做到“载体创新、内容创新、编辑创新和机制创新”,力树地方志鉴的品牌,突出地方和年度特色;增加指南性资料,荟萃地方性资料;倡导图文并茂的编纂理念,加强条目、图片、表格、小资料等多种传达信息手段的综合运用,做到合理搭配、相得益彰,形成志鉴表述内容的整体合力,为读者提供多方位、多视角的志鉴信息服务等。同时,提高志鉴的导向价值,发挥决策参考和战略指南作用;加强志鉴的学术价值,发挥横向联系和特殊窗口作用;增强志鉴的历史价值,发挥传播文化和积累史料作用;充实志鉴的情报价值,发挥技术指导和技术顾问作用等。

  “鉴者,镜也。”志鉴是一个地区整个年度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面对质量参差不齐、机制优劣互现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要高举依法治志的依法治鉴大纛,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乘机构改革和地方志转型升级的千载难逢历史机遇,把志鉴编纂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地方志办公室)

  ————————————————————————————————————————————————

   ①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 

   ②马恒君:《周易》,华夏出版社,2017 年4 月。 

   ③唐剑平,《论地方年鉴的创新》,载《中国地方志》,2002 年第6 期47 页。 

   ④曾国藩:《冰鉴》,中华书局,2018 年3 月。